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無連結系統

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精神科蔣立德醫師

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精神科蔣立德醫師

「醫師,我的孩子不專心,整天都在做白日夢,連在家寫功課要摸上好半天,怎麼管都管不住。」
「我快被氣死了,安親班老師每次都抱怨我的孩子上課東張西望,跑來跑去,非常坐不住。」
「哎唷,我家小鬼整天精力充沛,沒有一刻是安靜的,做事情又沒有系統,房間總是一團亂。」

常常有類似抱怨的父母帶著孩子來到兒童精神科門診:有的是應老師再三要求就醫,有的家長是警覺性高,自發前來。上面的簡短描述,雖然很接近過動兒的症狀,但仍應該經正式的心理衡鑑與發展評估,才會更了解事實的真相,以免非但不能幫助孩子,還徒增困擾。

但不論如何,即使同樣的行為表現,也會因個人角度問題而有不同的看法:同樣是活蹦亂跳的孩子,有人認為是過動,也有人覺得只是活潑了點;看似東張西望的好奇寶寶,也會有人會認為根本注意力就不集中。ADHD是個先天存在的診斷,越早被發現,就能越早評估。

也因此,在診斷ADHD之前,往往需要經過好幾次門診,詳細的病史詢問與資訊蒐集,確認個案從小在不同的情境下與年齡中,都曾經長期出現注意力缺失或過動衝動的症狀,才能確診。加上心理衡鑑的報告出爐,我們才更有把握這些旁人眼中的行為特色特質,究竟與ADHD的關聯為何。一旦確診,我們才能討論下一步的治療模式,試著幫助孩子與家人逐漸將生活步調拉回正軌。

在兒童青少年時期,ADHD的盛行率約有5~7%。治療個案的黃金期是在國小中低年級階段,且約有八成可以經由藥物獲得明顯的症狀改善,但截至2016底,全台灣的ADHD個案中,只有兩成不到獲得正確的衛教與治療。許多家長常因為對到精神科求助感到擔心,加上誤信許多網路上的錯誤資訊,而延後了就醫的時間。

若錯失了黃金治療期,這群個案在青少年時很容易逐漸出現焦慮,甚至憂鬱的症狀,在這樣的狀況下,就需要同時治療多個不同的問題,處理上的難度就會更高。因此若孩子從小就不斷被提到有類似的行為模式,建議及早能夠到兒童精神科門診,尋求專業人員的諮詢與進一步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