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無連結系統

中醫談中風

中醫談中風

  江裕陽主任

【前 言】 「中風」一名卒中,即一般所謂腦溢血或腦血管阻塞。由於本病起病急劇,症見多端,且變化迅速,如自然界之風,起於傾刻瞬息驟變之特性相類似,故稱之為「中 風」。本病好發於四十至六十歲間,且男多於女。患者往往有血脂肪偏高、動脈硬化、血壓異常等心血管疾病徵候,由於平日疏忽,遽然發生「中風」。輕者常導致 肢體麻痺,口眼喎斜,語言模糊,半身不遂;重者癱瘓床第,一切須人侍奉,不僅造成病人的痛苦及家屬的負擔,更是社會的損失。

 

【中風的先兆】

「中風」雖然可怕,並非無跡可循,只要多留意自身的狀況,提高警覺,早為預防,即可長保健康。常見的中風先兆包括:

一、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

二、頭昏、眩暈,偶而一陣頭痛或無故一陣頭部沉重,耳內像蟬聲一鳴。

三、眼皮跳動,口角撮動,肌肉顫動。

四、頭皮及四肢麻木,尤其手指一時性的麻木最為常見。

五、拇指自動,腳踝偶有一陣痠軟,睡眠時腳會抽動。

六、言語、行動滯慢,睡臥時轉側身體笨重,有失眠現象。

七、口角無故輕微漏涎。

八、精神萎靡,昏昏欲睡,血壓異常。

九、頭痛由不定時變為持續性;部位亦由不定變成固定,甚至噁心等。 

 

【易誘發中風的危險時機】

一、 如廁、入浴時。

二、 清晨。依中醫理論,清晨為肝木旺盛之時,故發病率高。

三、 打牌、情緒激動時。

四、 由立而臥,或由臥而立,體位急劇變動時。

五、 飲酒過量,血管過度擴張;酒醒後腦血管緊縮,易發生腦出血。

六、 受重大的驚恐刺激,血流急劇改變時。

七、 血壓過高時。

 

【中風的防治】

一、 愉快的生活環境往往比藥物更合用。中醫經典---內經:「年四十,陰氣自半」、「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聖人避邪,如避矢石」。先賢告訴我們,年四十歲以後,生理機能逐漸走下坡,日常生活宜心平氣和,怡情悅志,少發怒;淡食素蔬,避免大饑大飽,節菸戒酒;清心寡慾,當能常保健康。

二、若有中風先兆時,則可常灸足三里穴,以防治中風。足三里穴為足陽明胃經的樞紐,後天精華的根本,灸之可以壯人元陽,補臟腑之虧損,有升清降濁,導痰行滯之功。每星期至少溫灸足三里穴一次,有降血壓及保健養生之妙用。

三、 中風的發生,主要係因腦血管破裂出血或頸動脈血管狹窄,腦血流量不足;或因心臟栓子阻塞腦血管,導致腦部缺血而引起。依中醫理論,「風」、「火」、「痰」 是中風發病的主因。突然中風時,患者猝倒無知,不省人事,顏面潮紅,喉中痰鳴,此為氣血上逆或風火挾痰濁上擾,蒙蔽清竅,導致臟腑功能驟然失常之閉證。一 般可急用消毒過的針在十宣(十個手指尖附近)放血後再送醫急救。中醫認為:「氣之與血,並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故中風時氣血逆行向腦部沖激,就會突然昏厥;若能引氣血下行,即有生機,亦可減少中風的後遺症。因此除了十宣(十指)外,百會穴及委中穴放血亦是中醫急救中風閉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顏面潮紅,喉中痰鳴,脈弦滑而數)患者的常用方法。但對於脫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開,汗出如油,脈微欲絕)的患者,則須回陽固脫為先,溫補氣海穴及關元穴(丹田部位),以培補元氣。故即使是急救,中醫仍須虛實分明,辨證論治的。

四、 中風患者在急性期過後,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後遺症需要治療。且患者愈早接受復健治療,療效愈佳。例如半身不遂症,因患側的脈道障礙,氣血多流向健側,使兩側氣血不平衡。中醫可透過針灸的補瀉手法,並輔以藥物,以健旺全身機能,使中風病患早日康復。

五、  中醫治療中風後遺症大略可分成三型:()脈絡空虛,風邪入中型---患者手足麻木,肌膚不仁;或突然口眼歪邪,語言不利,口角流涎。脈浮弦,舌苔薄白。對於此類患者可用大秦艽湯加減,以袪風通絡。()肝腎陰虛型---患者常頭暈、目眩、耳鳴、心悸、少眠多夢,腰膝痠軟。脈弦滑少苔。對於此類病人可用鎮肝熄風湯加減,以滋養肝腎,平肝潛陽。()氣虛血瘀型---患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 蹇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舌淡苔白,脈緩或細弱無力。對於此類患者可用補陽還五湯加減,以益氣活血。坊間常見流傳的治療中風後遺症藥方即是補陽還五湯。此方為清代王清任先 生所創立。他比喻人體陽氣為十成,左右各得其半。若虧五成,所剩五成又歸併一側,則半身不遂。故創立補陽還五湯重用黃耆,以補氣活血,使氣足血行,而還 「五」以復十成。故本方所治中風後遺之證,以氣虛血瘀為宜。若有陰虛有熱或肝陽上亢,頭痛、頭暈者,則忌用本方,不可不慎。

六、  中 風後臨床上出現的肢體癱瘓,屬中樞性血管疾病。發病初期,肢體肌肉神經正常,但若肌肉長期失用,則會出現廢用性肌萎縮。利用針灸復健將有助於腦組織及肢體 功能的恢復。許多有關經絡的研究顯示,經絡的路徑與神經的走向有關,穴位亦多在神經附近。如內關位於正中神經路徑上,委中位於脛神經,三陰交位於隱神經, 尺澤位於橈神經附近等。針刺這些穴位可以直接透過相關神經的參與,將針刺信息傳入脊髓,再傳入腦。該信息復經大腦皮質、腦幹網狀結構等高級中樞整合後,再 下傳至相關的肌肉或器官。當中風時,腦部錐體束受損,中樞的上運動神經元雖不能將神經衝動下傳到脊髓,再傳至肌肉。但由於下運動神經元是正常的,故針刺信 息一方面可透過脊髓的初級運動中樞,興奮癱瘓肌肉,以防止廢用性肌萎縮;另一方面則可藉反復刺激來興奮大腦高級運動中樞,以幫助恢復或重建正常的反射弧。 因此中風後,反復刺激身體末稍感受器(穴位),可以不斷將針刺信息傳入中樞神經,以興奮腦細胞,使未受累的腦細胞對受傷腦組織功能產生代償,從而改善病損腦組織的血氧供應,以恢復神經功能。

 

【結語】

隨著人口老化,老年人口增加,腦中風患者勢必愈來愈多。且因大部分患者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後遺症需要他人照顧,常造成家庭與社會的負擔。加上中風患者容易復發,且一旦復發,病情必然加重,因此其防治工作不容忽視。

一 般人突然中風,通常會顯得沮喪,對外界亦會冷漠逃避。此時患者最需要的就是善意與愛心的對待,使其慢慢適應心理上的困擾。對於半身不遂或癱瘓的病人,除須 經常變換其體位,並按摩患肢外,平時亦應多注意保暖,並鼓勵病人多作活動,以促進氣血循環,防止肌肉萎縮,關節變形。使病患對復健充滿信心,早日恢復正常 獨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