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立足臺北擘劃未來

臺北,臺灣的首善之都。擁有與世界各大城並肩的商業實力,更擁有令世界各大首要城市欣羨的豐富山水資源,在經濟與自然之間取得平衡。 時間巨輪不斷滾動,城市的建設也不曾停下,在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努力與耕耘下,孕育出一個多元、創新、繁華的臺北!
這片土地上,新舊建築交雜錯落其上,抬頭仰望,坐落著一棟棟精心設計、充滿未來感的高樓大廈,穿過狹窄的巷弄,映入眼前的又是完全不同的景色。不論是人們居住數十年的老舊矮公寓社區,又或是從日治時期就留下的平房。裡面蘊含臺北百年的歷史記憶,銘刻在那一磚一瓦之中。

從艋舺、大稻埕、士林老街到北投關渡,沿著淡水河流域,有著豐富的人文、美食、歷史古蹟,然而隨著發展東移,東區新核心形成,過去以淡水河為臺北運輸重鎮的萬華、大同區,卻繁華落盡,蟄伏於寒冬,等待再起的暖春,亟須從整體宏觀的空間佈局及長遠的時間軸下,重塑都市空間景觀及居住品質,注入城市生命力。

2050願景下的都市再生

臺北市的發展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網絡的建構,串連貫通各地區,帶來全新的生活方式,也帶動整體都市空間結構朝向多元發展的契機,因應於此在柯市長與市府團隊的規劃與努力下,整合不同的專業領域及背景,所有人共同齊心努力,凝聚對未來的想像與動能,一起推進城市進步,正是臺北2050願景的核心宗旨,除了以都市專業來衡量、規劃臺北的未來之外,透過議題的倡議與市民活動,以共同參與來推進臺北的未來。在此願景下,提出了中正萬華復興計畫、大同、士林再生計畫等,由市府整合都市發展、文化、交通、工務、產業等部門就都市整體發展推動城市再生。

考量都市更新不僅是促進老舊地區再發展策略方案,更是建構都市未來的重要行動。因此本府除透過制度檢討與調整鼓勵民間參與都市更新之外,更進一步依循再生計畫的指導,主動提出「公辦都更」及相關配套措施,期望從點、線、面,全面更新老舊街區,從根本更新臺北。

公辦都更與帶動民辦都更

本府設定2016年為臺北公辦都更元年,訂定本市公辦都更實施辦法,將公辦都更辦理類型分為全程型、半程型、諮詢輔導型及協助拆除型4種,聚焦於具有交通樞紐建構、帶動產業轉型、調節地區機能、整建公共設施、提供公共住宅、強化都市防災與救援整備能力、活化古蹟與文化地景保存、加速產業創新等臺北都市再生任務之關鍵地區,主動擔負起實施者角色,靈活運動都市計畫、都市設計及都市更新手段,推動公辦都更,以引入政府與民間資金投資、創造就業機會、提供公共住宅與公共建設、改善地區交通環境,為臺北帶來再生的能量,提升城市競爭力,並以公辦都更做為民辦都更標竿,引導民辦都更。

另為加速民辦都更案審議效能,本處檢討相關審議機制與經驗後,推出都市更新168專案,倘都市更新案取得更新單元範圍內私有土地及合法建物所有權人100%同意且都市更新審議程序中全無爭議者,市府將協助以簡化審議程序、優先審理、優先排會等方式,全力協助於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案於報核後6個月(180天)工作天內審議通過,倘為事業計畫及權利變換計畫併同報核者,於報核後8個月(240天)工作天審議通過,加速民辦都更。

勇於承擔開創新局

面對城市競爭的嚴峻挑戰,都市更新所肩負的責任,是如何整理過去、調和現況問題與擘劃未來。故此,推動都市更新係冀望生活品質改善、都市景觀的提升與整合地區問題,以擴及都市再生,為使都市更新引導都市發展,政府角色應由被動受理民辦更新事業審議,轉為主動投入更新規劃及開發,引導全市各區之更新發展,達到都市再生效果。並引入創新未來的可能性,以帶領城市永續發展。

本處成立12年以來,從制度面的改善、軟體設施的植入、與民間團體的共同協力、市民空間的提供、公共性的開創、多元化的族群討論,希望為臺北創造新活力,並在操作與思辯的過程中,找到使都市更新持續前進的方法,營造出臺北的多元特色,讓這座備受時光洪流沖刷的城市,換發生機。透過創新力的引入與落實,堅實活力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