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無連結系統

亞斯伯格症-洪梅禎臨床心理師

認識亞斯伯格症
精神科 洪梅禎臨床心理師

7歲的勳勳,對於恐龍、昆蟲很有興趣,他可以說出地球的不同時期的恐龍名稱、特徵、習性。某次學校到陽明山上夜間觀察課,他一路上滔滔不絕、如數家珍,看到爬蟲類、昆蟲,他都要詳細解說種類、外觀細節、分辨品種,即使同學都已經不耐煩,他仍然堅持要說完。勳勳在校中,上課很喜歡發問,玩遊戲時都要同學按照自己的規則,也常糾正同學的行為,並要求老師要處理;看來他不懂得察言觀色,在團體生活中有困難。在家中,他對於約定的事項,都非常堅持,倘若媽媽臨時改變計畫,他會很生氣…。
 
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s Syndrome)最早是在1944年由奧地利的醫師漢斯・亞斯伯格所提出,之後就以其姓氏做為「亞斯伯格症」診斷的命名。在醫學的分類中,屬於神經發展障礙症的「自閉症類群障礙症」。「亞斯伯格症」會有社會互動障礙、興趣侷限、行為刻版,以致社會適應產生困難,例如個性較為固執、不知變通、人際互動技巧笨拙、聽不懂雙關語、情緒調節有困難。動作協調也有可能較差。若沒有多加引導、加強社會技能以及情緒表達得訓練,「亞斯伯格症」在團體生活中容易出現困難,人際挫折及適應問題。
 
由於兒童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確立「亞斯伯格症」的診斷需要長期的觀察與瞭解,包括兒童的行為表現、情緒、社會與學業適應等。因此,需要完整蒐集許多資訊、衡鑑來診斷。所以並不是因會有上面敘述的行為就一定是「亞斯伯格症」。若有疑似特質並影響學業、人際與情緒等問題時,可以至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尋求專業的協助,藉由治療、社交技巧訓練、親職諮詢等,提升兒童的適應技巧,以及家長的照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