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無連結系統

腦子內的小炸彈:淺談顱內動脈瘤

腦子內的小炸彈:淺談顱內動脈瘤

神經外科 高瑛醫師

在門診或急診與病患及家屬解釋病情時,只要我提到:“病人腦子裡長了一顆動脈瘤”,大部份的人都會一臉驚恐和疑惑,然後問:“這是惡性的嗎?需要切掉嗎?可以做電療嗎?”其實,顱內動脈瘤並不是大家以為的腫瘤或癌症,它是腦血管壁上多長出來的小水泡,以病理學而言,並沒有什麼良性或惡性之分,但是,這個小水泡的結構較一般血管壁脆弱,也因此,當它不幸破裂了,將造成嚴重的腦出血(蜘蛛膜下腔出血)而嚴重影響腦部功能,甚至死亡。顱內動脈瘤好發的平均年齡約為50歲左右,超過50歲以上,則女性發生率又比男性高。真正造成這個小水泡發生的原因,目前尚未完全釐清,但可以歸納的幾個危險因子有:基因,家族史(家中有兩個以上親人有動脈瘤病史),結締組織病變,高血壓,抽菸等。“發現動脈瘤,一定要處理嗎?“這也是我在門診常被問到的問題。處理未破裂動脈瘤的目的,是預防它破裂造成腦出血,而動脈瘤破裂的機率,和位置,大小等都有關,此外,曾經發生過蜘蛛膜下腔出血,或是有動脈瘤家族病史者,以及多囊性腎病變患者,也有較高機率發生動脈瘤破裂,這類病人若發現動脈瘤,都會建議處理。目前顱內動脈瘤的處理方式有二,一是開顱手術,找到動脈瘤後,將其夾閉,使血流不會再進入這個水泡,就可免除破裂的危機。另一種則是利用血管介入性栓塞的方式,將線圈或支架由血管放入動脈瘤將其填滿,以達到血流不會再進入水泡的目的。然而,兩種治療方式各有其優缺點,該如何選擇也和動脈瘤的位置及形狀有關。目前,在神經外科和放射科的密切合作下,本院對於這兩種治療方式均能提供,歡迎民眾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