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精神聖地

    精神聖地

    聖保羅離不開嘉年華,紐奧良不能沒有爵士樂,臺北是臺灣的眼睛,是臺灣的大腦,我們正在回憶,也正在創造,一種屬於臺灣故事,一種屬於臺北的意象。

    從紅樓到威秀- 串接傳統與現代 打造文創產業基地

    從紅樓到威秀- 串接傳統與現代 打造文創產業基地西門紅樓剛過完100歲生日。日本設計師近藤十郎大膽地在此以八卦形入口配上十字架形的市場主體,展現貫穿東西信仰的企圖。

    日據時代,八角樓是雜貨商的聚集地,之後它曾是相聲書場、電影劇院、小劇場舞台,近年由文化局收回,重新恢復市場本色,但這回,賣的是創意與文化;市府重新定位為臺北的創意文化產業基地,試圖用創意與藝文,開創紅樓下一段百年生命。

    2008年1月至10月,紅樓文創基地共舉辦74天創意市集活動、募集919個創意攤位參與,串連133場藝文表演,累積高達65餘萬參觀人次,使紅樓成為年輕客群及觀光客指標地點,同時活絡了整個西門商圈。

    次一步,市府修訂管理辦法,民眾只要向文化局申請,就可以在信義區新光三越香堤大道、威秀徒步區、及西門町行人徒步區進行小型的展演活動。至2008年10月底,已核准210件文創活動,為市府帶來1,050萬元場地收入。

    市府的努力,已經讓文化創意產業在臺北生根,解放臺北人說故事的能力,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故事。


    臺北藝術中心

    臺北藝術中心任何城市都需要藝文展演中心,來形塑都市的精神文明。因此,市府推出三個指標性建案,打頭陣的是臺北藝術中心。

    臺北藝術中心的目標,是打造像雪梨歌劇院一樣的地標性城市建築,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同時作為可長期上演百老匯式定目劇的場地,凝聚人氣,養成優良藝文團隊,成為城市藝文的骨幹。

    由此為核心,我們可以在臺北市北區,形塑融合文化產業與觀光旅遊產業的複合式文化園區,藉由國際級戲劇表演場地與專業設備,營造文化創意產業之永續經營。

    為打造此一指標性建築,市府展開國際競圖作業,共計收到來自全世界24個國家、136件建築師作品競逐。為近10年來收件數最多之國際競圖案。

    第一階段評選結果於2008年10月24日出爐,三名入圍者是美國建築師、普立茲克獎得主梅恩(Thom Mayne)的MORPHOSIS團隊、西班牙建築師阿巴羅斯(Jose Ignacio Abalos)及設計北京中央電視台的建築師庫哈斯(Rem Koolhaas)領軍的OMA團隊。

    三組團隊將在2009年1月24日以規劃設計圖面、模型及簡報角逐首獎。前述作品將於2009年2月公開展示,並與優勝建築師團隊議約。預計於2009年4月進行規劃設計,並於2010年7月動工。總建造費用約新臺幣40億元。


    臺北城市博物館

    臺北城市博物館臺北城市博物館的目標,是藉由場館展示,完整地陳述一個城市的歷史、現況、與願景,成為市民教育的重要基地,以及所有想要瞭解臺北市的外國賓客,必定造訪之處。

    城市博物館預定蓋在中山足球場東側,館內分成兩大區塊,一塊是「城市願景」區,透過巨大的模型、圖片、動畫、及收藏品,展示臺北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另一塊是「常民生活區」,分為音樂、藝術等八大區塊,展示城市的生活史。

    臺北城市博物館建造費用約需新臺幣25億元,規劃案已於2008年11月18日上網公告,12月底完成評選。預計2009年6月進行國際競圖、2010年進行規劃設計,且在2011年花博會結束後動工,亦會是最嚴格的綠建築典範之一。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周杰倫在臺北、費玉清在臺北、方文山在臺北,華語歌壇,不論老的、少的、唱歌的、配樂的、作詞的、作曲的,賣唱片的,大半都在臺北。音樂產業早已在臺北產生群聚效應,但他們卻缺乏中小型展演場地。

    因此,臺北市政府決定將原本的台鐵南港貨運站,變身為「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其間包括音樂中心主館、室內小型表演空間、音樂名人事件展示空間、流行產業社群暨育成空間、商業生活區、戶外演出暨主題公園,以及影音主題區等六大區塊。

    • 目標:藉流行音樂表演設施供給,培育並強化臺灣在華文流行音樂上的優勢地位。
    • 地點:介於南港三鐵共通車站與昆陽站之間。
    • 容量:3至5千名觀眾。
    • 費用:新臺幣40億元
    • 期程:先期規劃預計於2009年3月完成。預計於2010年1月進行規劃設計,並於2011年9月動工。

    打造臺北好萊塢-協助臺北電影工業發展

    為了積極扶助臺灣電影工業,市府採取以下措施:

    • 舉辦臺北電影節:舉辦未上映國片發表會、並以電影元素包裝營造整體西門街區,鼓勵新、中生代國片從業者,成功帶動國片熱潮。打造臺北好萊塢-協助臺北電影工業發展
    • 建立平台:啟動臺北市電影委員會,提供臺北市場景及影視產業資料庫。舉辦影視產業交流活動,建立影視產業交流平台。
    • 行政協助:建立單一窗口,協助影視團隊解決拍攝困難。並與相關單位協調提供有助城市行銷影片優惠廣告。同時提供本市公益宣傳管道,以聯合宣傳。
    • 提供優惠:由專業場景經理協助勘景及場地租借,並提供市有場所拍片的場租優惠、後製優惠及旅館折扣。
    • 補助:編列1,200萬元,補助於臺北取景或劇情有關臺北的電影製作案。2009更將放寬申請資格,同時歡迎跨國合作企畫申請。
    • 專案補助:結合電影與城市行銷,特編列2,000萬元,徵選國語劇情長片,作為行銷臺北一部份。結果由新銳導演蕭雅全執導、名導演侯孝賢監製之影片脫穎而出,預計2009年底完成拍攝。
    • 績效:協助德國新電影大師溫德斯,於2008年10月底親至本市勘景。另協助「海角七號」參與吉隆坡影展。總計2008年協助7部跨國製作、33部國片及電視作品。另補助鍾孟宏導演「停車」,入圍2008年釜山電影市場亞洲視窗。

    古蹟維護-臺北工場

    古蹟維護-臺北工場臺北工場建於1909年日據時代,座落於塔城街與市民大道交口處,屬臺鐵所有,原作為禮堂使用。最近因機場捷運從下方穿越,因此必須遷移。

    為保存古蹟,市府決定將臺北工場往東南方挪移30公尺,待捷運工程完成後再挪回原地。於是以「總掘頂昇挪移工法」,把建物連地基一起挖起來,抬升到地面,再予以移動。一如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搬運禮堂,可拍成紀錄片作為教材。

    等到搬回原址後,將於建築物內部展示「車輛維修工場」風貌,另將現存於國立臺灣博物館之1887年清朝臺灣巡撫劉銘傳,引進德國製臺灣鐵路第一號蒸氣機車「騰雲號」車頭,也將移至臺北工場內部展覽。


    創造展演排練新空間

    為解決臺北市藝術創作者及藝文團體缺乏展演排練空間的困境,市府擴大辦理「藝響空間」網。透過各局處協助,提供12處市閒置或低度使用的公共建物,供藝文團體申請使用,進駐團體僅需負擔水電費等相關費用及部分稅金,降低營運成本。至於相關整修計畫則以專案方式補助。

    創造展演排練新空間另外,市府也將建國假日商場轉型為藝文特區,由勞工局重整建國高架橋下的假日商場、畫廊,收回第三橋孔,並轉型為藝文特區,舉辦各項展售、創意、 表演活動,邀請勞動藝術家及街頭藝人等參與展演,並改善硬體措施,更新招牌和遮雨棚,加速活化與再生。


    娜魯灣原住民族商場

    尊重族群、保留特色,一直是市府對待不同族群的既定態度。為了振興原住民經濟發展,在萬華區廣州街與環河南路交叉口,設立全國第一座原住民族特色商場。娜魯灣原住民族商場

    原住民特色商場已在2008年開幕營運,內部規劃美食、農特產及手工藝等專區,運用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元素,將部落產業、文化藝術引進經濟平台,達到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目標,讓訪客能親身體驗原民文化的優美與精緻。


    客家義民嘉年華

    客家義民嘉年華在客家族群方面,市府2008年創全國先例,配合雙十國慶,將臺北市義民祭典活動改在10月11、12日,於松山菸廠舉辦,並加入多種元素,擴大為「2008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

    整個活動以民俗節慶、嘉年華會方式,呈現「國客家慶,十月敬義民」精神。內容包括迎神遶境、恭迎全台8縣市義民爺、客家民俗陣頭、安座大典、創意挑擔奉飯之千人遶境、客家農特產展售。以協助客庄原鄉產業行銷;整體活動參與人數約計5萬人。


    首度春季祭孔首度春季祭孔

    為彰顯臺北對儒學的重視,延續春秋祭聖精神。除原本秋季祭孔,2008年更加辦春季祭孔,於3月8日在大龍峒文化園區六藝廣場,首度舉辦,吸引近3,000位市民參加。

    在2008年10月份秋季祭孔中,市府更首度呈現古禮「八佾舞」禮制(往年均為六佾舞),展現文化資產特色,鼓勵學子向學。